


近年来,团山东省委聚焦主责主业,树立鲜明导向,通过常态化制度化引导高校学子返乡,打通青年学子与城市“双向奔赴”链条,充分发挥大学生资源优势,感受家乡发展变化,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023年暑假和2024年寒假,团山东省委依托“青鸟计划”品牌项目,发布11.4万个实习实践岗位,组织动员9.34万名山东籍学子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山东16市“返家乡”活动全覆盖,其中38个县(市、区)被确定为团中央“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开展县(市、区)。
团山东省委积极落实团中央工作部署,下发《“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提醒》,为大学生提供学习锻炼、增长才干、贡献力量的机会,激发返乡热情,做好服务保障,培养对基层和群众的朴素情感。
广泛宣传动员,高质量组织招募。自“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各级团组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按照资格审核、考察面试、综合评定、公示入职等程序,招录优质返乡学子到岗锻炼。团梁山县委按照政务实践、乡镇街道、城市社区、公益服务、企业实践等类别科学设置实践岗位,通过“青鸟计划”微信小程序对外发布岗位,利用团属微信公众号、大学生微信群及时发布活动信息。2023年共有1214名“梁雁”大学生(含98名“双一流”学子)参与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

“双一流”高校学子积极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岗前培训,高效率转变角色。协调用人单位和报名学生做好岗位对接,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团务基础、公文写作、活动策划、作风建设等方面的集中培训,帮助学子克服上岗前的“本领恐慌”。团滕州市委建立“传帮带”导师培养制度,择优选拔80余名优秀团干部、乡村好青年、青年岗位能手组建“学子帮帮团”,对到岗参加实习实践的返乡大学生进行联系培养,帮助尽快掌握岗位所需技能,为岗位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精准对接,高标准服务保障。积极推动用人单位与返乡大学生签订实习协议,提供适当经费保障,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纳为用人单位团委的兼职团干部。团平度市委积极争取党政部门在“返家乡”实践活动中给予政策支持,将青鸟计划项目正式写入平度市“人才金政20条”,根据实习时长及效果,给予每人不超过2000元的生活补助,并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各级团组织充分利用家乡资源,动员企业、高校等多方力量协同发力,持续发挥市县团组织作为“生源地”的优势,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搭建起大学生与家乡的感情联络平台。
强化思想引领。组织开展理论宣讲会、青马工程培训班等活动,以思想引领助力广大学子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真知,在社会实践中显担当、做表率。团禹城县委将“返家乡”实习实践大学生群体纳入“青马工程”培训体系,邀请德州团市委书记为返乡大学生进行省党代会精神宣讲,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讲座,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社会实践“第一课”。团淄博市委选拔37名优秀返乡学子分别组成青年普法志愿服务队、“青马工程”大学生讲师团和领航“学长团”等多支团队,走入街道、社区为群众开展政治思想和普法宣传教育,全年累计开展宣讲活动20余场。

“返家乡”学子组成青年普法志愿服务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参与志愿服务。组建以返乡学子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伍,聚焦暑期防溺水、关爱留守儿童、金晖助老等项目,动员实习实践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团滨州市委创新实施“滨滨学堂”留守儿童关爱项目,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陪伴、兴趣养成、自护教育为主的课程服务体系,共1560名返乡学子参与活动,开设班次335期,服务留守儿童9535人。团五莲县委依托12个乡镇街道的“小草学堂”,组建“小草伙伴”志愿队伍,为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和双职工家庭子女提供暑期托管服务,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青春自护、课业辅导等志愿服务,共计服务困难儿童近400名。

滨州市博兴县博昌街道“滨滨学堂”开设手工制作课堂。

“小草伙伴”志愿者在街头镇东洪河村“小草学堂”开展志愿服务。
助力乡村振兴。各级团组织结合本地发展特色,深挖地方优质资源,通过开展高校学子看家乡、线上直播带货、搭建乡村研学实践平台等活动,以青春建功行动服务乡村振兴。团济南市莱芜区委积极对接山东农业大学“金穗惠农”社会实践团队来莱开展“青耘齐鲁”直播助农活动,该实践团队帮助苗山镇农产品直播带货,直播时间2小时,带动当地土豆销售2400余斤,实现了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团阳谷县委创新打造“两河明珠·青绘乡村”墙绘项目,专设“墙绘组”实习实践岗位,共招募17名优质学子组成2024年寒假墙绘社团,墙绘活动被CCTV-4海峡两岸和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成为展示乡村文明风尚的新阵地。

“返家乡”学子帮助村民直播售卖土豆。

“两河明珠·青绘乡村”墙绘项目帮助乡村焕发新风貌。
各级团组织认真总结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宝贵经验,提炼打造了实习实践品牌项目,在社会实践中引导学子了解国情、热爱家乡,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实地调研,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积极发挥大学生资源优势,引导他们走进家乡、走进企业、走进街巷,更好地感知家乡发展变化,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团乳山市委组织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座谈,返乡大学生在招才引智、旅游发展等方面,结合专业特长发挥自身优势,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56条,以青年力量助推乳山未来发展。团烟台市芝罘区委开展新年大学生体验官活动,组织返乡学子提前体验游玩景点的新春活动,通过调查问卷形式收集关于开展新春活动的一系列意见建议,撰写形成《“龙腾盛世 福满港城”新春体验活动青年群体调研报告》,为家乡旅游产业发展贡献青年学子智慧。

开展新春系列“返家乡”大学生体验官活动。
分享感悟,做好实践活动宣传推广。运用团属公众号、视频号和微信群等平台发布“返家乡”学子实践感悟,对部分“返家乡”大学生优秀典型事迹和实习体会进行集中展示,扩大“返家乡”实习实践活动的社会认可度。团临朐县委组织200余名临朐籍在外博士研究生、本科生等青年学子,围绕广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等相关问题,召开首届“临朐籍在外学子发展大会”,邀请毕业返乡发展青年代表分享回临心路历程,与在外学子建立情感上的共鸣。团利津县委组织返家乡学子制作“我在远方·祝福利津”“青春向津城报到”等系列短视频,通过“青春利津”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媒体广泛发布,累计点击量突破50万次,让在外学子成为宣传家乡的“推介官”。

召开首届“临朐籍在外学子发展大会”。
组织“返家乡”大学生制作“青春向津城报到”等系列短视频。
成果转化,变实习实践为就业创业。各级团组织通过举办实践成果交流座谈会、选树表杨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等方式,激励广大青年学子感知家乡、反哺家乡。团肥城市委寒假组织180余名返乡大学生参加“就在桃都・‘职’等你来”招聘会,充分了解家乡企业的发展情况及人才需求,引导学子合理进行职业规划,感受家乡对青年的友好姿态和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助力青年学子“雏鹰归巢”。团成武县委创新打造“小马识途”青训班暨青年公益人才培养工程,首批确定33名优质成武籍青年大学生参与培养,聚焦“七位一体”培养模式,集中进行1个月的全方位、系统性、个性化的实践锻炼,并跟踪培养1-3年,最终达到在武就业创业的目标。

“返家乡”社会实践大学生向肥城青年学子介绍“青年驿站”建设情况及相关政策。

创新打造“小马识途”青训班暨青年公益人才培养工程。
下一步,团山东省委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广泛链接各方资源,深度挖掘实践岗位、优化实践管理,开展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工作,让更多有志青年走进家乡、参与实践,返乡建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