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邦本,法系根基
事异时迁,法随时变。
伟大的时代,催生出伟大的法典。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绝对的票数表决通过了《民法典》,人民大会堂掌声雷动,《民法典》横空出世,标志着我国进入“民法典时代”。这是中国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凝聚了几代法律工作者的心血,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梦想。

01
关于《民法典》,你读懂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新中国条文最多的一部法律,每一个法律条文的规定都对应着细致入微的民生关切。民法典系统完备,逻辑严密,集成新中国70多年的民事法律实践、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和人民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民法典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变、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10万余字。民法典的编纂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简单的修改,而是对我国民事法律规范系统性的整合。开门立法,广纳民意,民法典的编纂符合国情和实际,结构严谨,科学合理,编纂无疑是我国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一次生动实践。

02
《民法典》的诞生历程
中国《民法典》的诞生经历有许多波折。说起民法典,历史上知名的是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并肩成为民法典的基石。我国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主制定工作,直到2020年才彻底通过。
2015年三月全国人大启动法典编纂工作,开始规划。2017年,三月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民法总则,2018年八月,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亮相,最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多次进行拆分审议,2020年一月一场关于民法典草案的意见征询会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召开。无数法律界人士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付出,就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编纂一部自己的法典让每一个中国人更有尊严的生活。

民法典的意义
维护经济和社会秩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会中心,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体制改革,逐步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发展需求,相比于过去分散的民事法律体系,此次编纂而成的民法典对主体制度、物权制度和合同制度作出系统规定,更系统化和具体化的体系更适应对秩序的维护。
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的权益与自由:
人民是历史的缔造者,市场是创造力的发源地。民法典作为权利保护法,确认了各类民事主体参加市场经济所享有的财产权、债权、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权利,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权利,不受干涉。
提高市场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潜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维护,同时也需要通过创造的制度提示效率和挖掘潜力。民族法典创造个体商业户、法人制度,为各类主体设立营利法人,通过合同为民商事交易提供指南。

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的民法典,必将助推“中国之治”,跃上更高境界,在中华民族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征程上树起新的里程碑!
END
文字来源:校团委大学生记者站 杨政
文图排版:校团委大学生记者站 杨政
审核:校团委大学生记者站 张亚楠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