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3日
居安思危,珍爱和平
“国行公祭,法力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决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以国家公祭的方式缅怀那段惨痛的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共筑和平。
为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包含慰安妇),故于2014年设立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历史不可忘却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了南京,随即对南京手无寸铁的民众以及放下武器的战俘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屠杀加上抢劫、强奸和纵火,持续了六周,累积30万国人罹难。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日内瓦公约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
在《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据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以后,派出特工人员330人、士兵367人、苦工830人,从1938年3月起,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南京大屠杀惨绝千古人寰!
南京大屠杀纪念
2014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首次在南京市举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公祭日上讲到: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国人民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2018年10月31日,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其中将国家公祭日当天全城默哀一分钟的倡议,明确列入法规。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三十万人齐遇难,空前惨变痛于今。
一江遗恨同胞血,万古深仇父老心。
陵寝巍巍悲仰望,钟山莽莽愧登临。
诸君莫醉笙歌里,席罢应闻警报音。
祭奠遇难同胞,传递和平心声
2019年是南京大屠杀82周年。虽然时间不能抚平所有的悲伤,记忆依旧是如此的深刻而痛楚,但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在这一天,我们感念逝者,还生命以尊严。唯其不可忘却,他们才能在民族记忆和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
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的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就如欧洲一年一度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死难者一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世界的。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这也是全球人民所共同需要的!
六朝古都都是残壁断垣,滚滚长江里尽是腥红的血水,天地间只剩下血雨腥风飘荡。怎能忘,南京城中房屋烈火烧;怎能忘,山河破碎血一片;怎能忘,三十万父老成冤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国耻,居安思危。自强不息,奋发图强。腾飞中国,屹立世界,永无外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