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首页
部门职能
办公室组织部
宣传文体部
社团实践部
国是讲坛
学生会
社团联合会
青年志愿者协会
新媒体中心
广播站
记者站
学生专题
三下乡
西部计划
大学生教师基本功大赛
主持人大赛
创青春
青年聚焦
青年聚焦
抚时感事
相关链接
山东省学生联合会
齐鲁网
齐鲁晚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网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青年聚焦
首页
>
青年聚焦
>
青年聚焦
> 正文
刷屏的“希望你永远不懂”,为什么成了最新土味顶流?
发布日期: 2021-11-13
浏览次数:
刷屏的
“希望你永远不懂”,为什么成了最新土味顶流?
2021.11.13
中国青年报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周刊
,作者李路修
新周刊
.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
小年说:
“疼痛文学”走红,让80后、90后一头雾水。几代人互相嘲弄“不说人话”,作者认为这是一场话语权的争夺。
相似的故事在代际交替之际上演过很多次。这些看不懂的话,好像当年我们都说过。
推荐给你,静夜思。
刷屏的
“希望你永远不懂”,为什么成了最新土味顶流?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
作者:李路修
一代人总会发明一些上一代人听不懂的
“黑话”,但05后乃至10后中流行的“疼痛文学”,还是显得太过离谱。不仅00前看不明白,连很多同龄人都看得一脸蒙——
“这几句话希望你永远不懂” “我才13,心理年龄已经48岁了”“呐(打了一个小奶嗝)”……
和它们比起来,
90后曾经挂在嘴边的“男默女泪”都显得格外通俗易懂。面对这套全新的话语体系,很多成年人感到不适。
有人用废话文学的方式进行反讽,如
“刚烧开的水不能喝,这件事希望你永远不懂”,也有人表示“还是作业太少了”。
成年人乐此不疲地玩梗,用
05后的方式传达着80后90后的弦外之音——
比如
“公积金最多贷60万,希望你永远不懂”,做房奴的压力,年轻人确实不懂。
1
“这些话,希望你永远不懂”
“早餐店不会从早开到晚,想吃的人早就来了。”“你又不扎头发,要小皮筋干嘛?”
类似的句子,再配上几张忧伤的插画,所组成的
“这些话,希望你永远不懂”系列,正在短视频平台上疯狂流传。
有人说,明明这些字拆开看都认识,放在一起就叫人看不懂。也有人说,爱看这些的人一定在感情中受过伤,而且年龄通常不超过
15岁。
这些
“疼痛人群”身上,有着青春期少男少女特有的小难过、小脆弱、小悲伤。然而,深度学习后我发现,05后的世界真的不是那么简单。
如果说,
90后的脑筋急转弯还停留在“树上骑(七)个猴,地上一个猴,一共几个猴”的谐音梗水平,那么05后的难题则涵盖了语文、数学、社会心理学乃至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非一般人所能领悟。
如果不信,不妨来试试。
请听题
——
“六个人吃饭,小明去结账,每个人都给小明转了400,小明赚了1500。”
请回答
——这顿饭一共多少钱?为什么小明高兴不起来?
一开始,我根据
“每个人都给小明转了400”的条件,得出五个人转了2000,已知小明赚了1500,倒推出这顿饭一共500块钱。
那小明的不高兴从何而来呢?我带着困惑打开解析,看完有了更大的困惑
——
原来这是一个甲爱乙,乙爱丙,丙爱丁,丁爱戊,戊爱甲,但没有人爱去结账的故事。
我又不懂了,按照这个逻辑,每个人都支付了自己和另外一个人的饭钱
400元,那就是每人应付200元,六个人一共1200元,结账的人应该赚了800而不是1500。
但在看了更多的
“不懂文学”后,我决定不再纠结。因为我发现,数学不好可能是疼痛人群的通病。
就拿另一个备受欢迎的
“存钱论”来说——
你想必非常困惑,
1天存10块,为什么一个月可以存下一千?就算一个月存一千,为什么一年可以存下12万?
想不通,索性不想了。
如果说称霸鸡汤界几十年的心理测试,多少还有点逻辑、还能做到文字通顺的话,这些
“希望你永远不懂”则好像存心叫人看不懂。90后们带着困惑而来,又带着叹息离开——
他们终于放弃了理解疼痛文学的努力,索性彻底否定这种亚文化,就像他们的父辈曾经做的那样。
2
一切源于矫情
出圈之后,“疼痛文学”受到了铺天盖地的嘲弄,但细究之下,它们与上一代人的幻想系出同源——无法实现的青春期的幻想与悸动。
如果说,
80后90后的幻想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是“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驾着七彩祥云来娶我”,那么05后的幻想已经是直白的“我全都要”。
这种幻想的魅力究竟有多大?无数成年人尽管早已经跌进生活的一地鸡毛,但时隔多年来到相关内容下,还是忍不住一边嗤之以鼻,一边欲罢不能。
他们终于发现,之前了解的
“疼痛文学”不过是冰山一角,几代人的青春,在很多时候是相似的。
比如在此类幻想里,作为少年的
“我”,是当仁不让的“中心”,每当“我”处于危急时刻,无论是校霸、校草,还是班长、体委,抑或是班主任、校长,都要第一时间跑步过来报到——
班长通常是班主任的儿子,而
“我”是校长的女儿。校霸粗声粗气,体委阳光帅气,校草奶声奶气还打着奶嗝,但“我”知道他们都只爱我。闺蜜是最佳助攻,校花则是暗恋校草的恶毒女配。
就像网友们常说的那句,
“这几个人年纪加一块儿没准还没我鞋码大”。赛博恋情轰轰烈烈,实际范围可能还没走出三年二班。单看故事结构,充其量就是一部低配版《金粉世家》。
但并不妨碍它直戳人性的相通之处
——
前段时间,脱口秀演员杨蒙恩在舞台上隔空求婚的一幕,把网友们给整破防了。
“我长到现在,以我眼见的生活,和我的信仰,告诉我相信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好人,只有被约束的文明者。”
人们感动的点在于
“世上有很多诱惑,但为了你,我自愿戴上文明的枷锁”。事实上,在担当感情这方面,05后也比他们的前辈更加直率,谁让爱情是青春文学永恒的主题呢?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一代人,宣誓主权也讲究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
早几年前,如果你走在路上看到男生手腕上有个皮筋,而他的头发又不算很长的话,那么他十有八九不是在蓄发明志,而是有了
“需要守护的人”。
但如今,皮筋已经不再流行,肩带才是硬通货。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商家们早已在肩带的商品名称上加上了
“送男友”“小手环”“小祖宗”等关键词。
然而,尝过爱情的甜,总会迎来失恋的苦。
短暂的心碎过后,年轻人迅速换上黑色头像,将昵称改为
“已黑化”,整个赛博空间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封心锁爱的气息。
这种无病呻吟到底夸张到了何种地步?人均心理年龄三十五,且已经对止痛和抗抑郁药物如数家珍。
3
我们都曾是他们
尽管画风颇为幼稚,但从本质上来说,依旧是青少年渴望被关注、被理解的心理,这与
90后当年的流行并无实质差别。
尴尬幻想,说穿了不过就是
“谁若折我兄弟翅膀,我定毁他整个天堂”;而那些“希望你永远不懂”,也不过就是另一种版本的“男生看了会沉默,女生看了会流泪”。
青春期的
90后渴望被看见,又害怕被看懂,好像和这一届05后们没有多大分别。
不同年代的疼痛文学有着不同的风格,但背后却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就像歌里唱的那样,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前两天,微博上流行着一个话题,叫
“千万别去看以前发过的说说”。
有网友翻到自己上初中时发的
“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结果十多年后都没想起来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也有人翻到当时的签名“这辈子只爱你一个”,想了一晚上都没想到当时爱的人是谁;更有人一晚上删了1900条说说,一边看一边觉得自己是个傻子 ……
90后回顾自己的非主流岁月,永远带着三分怜爱三分遗憾三分怀念和一分青春滤镜,而看更年轻的一代人犯傻,就只剩下鄙夷。
如今,成年人是
“无心恋爱,只想搞钱”,但处在那个自我意识过剩,过度关心自身的年纪,就是会容易产生各种敏感的思绪。
就像蚊音一样。
人的听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感觉也是。那些曾经困扰过你的事情,长大后并不是不存在了,而是麻木了。
5岁时,小朋友一句“再也不跟你玩了”可能就会让你发愁一整天;15岁的时候,没准是明天要交的作业,还一个字都没写;25岁的时候,大概就变成了健身房跑路、体检好几项指标不合格……
4
一场话语权的争夺
长大后,我们越来越容易被一些生活碎片所触动。
压力过大在路边崩溃大哭的上班族、失业后不敢告诉家里人的中年人、第一天上班找不到路被扣光工资的外卖配送员
……因为我们都理解,有时候,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
但这种共情的能力,就像初学六脉神剑的段誉一样,时灵时不灵。
吊诡的是,当看到社会新闻中的亲子矛盾时,人们常常将自己代入到孩子的角色,痛斥家长的不理解;一旦真的走进青少年的自留地,窥见那些小疼痛小忧伤时,又往往会不耐烦地宣称
“实在没事做可以找个电子厂上班”。
这种薛定谔般的共情,某种程度上或许是一种叶公好龙。
早两年,
90后还是互联网的宠儿,频频出现在各大公众号标题中,“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 “第一批90后已经离婚了” “第一批90后身体已经垮了”……比起“90后招谁惹谁了”的躺枪感,如今90后们品尝更多的可能是失落。
人们终于发现,时代从未结束,只是历史舞台打向
90后的聚光灯日渐黯淡了。
于是,你能看到那些
90后所熟悉的歌词、台词或者网络流行语,每隔一段时间就被营销号们抛出来,并配文“看得懂XX的人都老了”,转发者众多。人们这是承认自己老了吗?恰恰相反,这种渴求寻找共鸣的心态,是“这么多人都知道,我还没有老吧”。
针对
“疼痛文学”的嘲弄也同理。这种嘲弄背后,更像是一场话语权的争夺——上一代人必须否定“疼痛文学”,才能延缓面对时光流逝的“被抛弃感”。相似的故事在代际交替之际上演过很多次。
在
60后眼里,80后是“温室里的花朵”,在70后眼里,90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每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否定,本质上是一种话语权的争夺。
就拿
“刻烟吸肺”来说,它的全称,是“我要把你的名字刻在烟上,吸进肺里,放在离心脏最近的位置。”这句 “咯噔”值拉满的句子,在90后开始掌握网络话语权后,就迅速地从充满非主流气息的黑历史,摇身一变成了自带调侃意味的互联网梗。
说到底,少年时代的矫情才是令人羡慕的,反倒是成年后的更加深切的痛苦无处诉说,因为我们都必须严守一种循规蹈矩的生活。
—THE END—
上一篇:
·
热搜第一!全城阻击“加拿大一枝黄花”
下一篇:
·
1100万个人奖金全捐,黄旭华说:这是一颗“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