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部的工作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言论版"青年话题"的编辑工作;二是新闻版的论写作。现就两方面工作介绍如下:
"青年话题"是国内最早开办的言论版面之一,它带动了"时评"这一新的评论写作方式的兴起与繁荣,它所秉承的"公民发言"的办刊理念,被受众和业界广泛认可。几年里,评论部一直秉承"平等、理性、独到"的办刊理念,在探讨社会问题、关注百姓呼声的同时,保持清醒冷静,积极倡导言论表达的理性和建设性,努力在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推动社会民主进步中,尽绵薄之力。
去年至今,"青年话题"关注教育改革、医疗改革、房价、腐败、垄断、就业、媒体职业道德等多个公众关心的热点、焦点话题,刊发了一系列引起广泛关注的文章,不仅在读者中产生重大反响,也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赞扬和首肯。
从某种意义上讲,"青年话题"起到了传达民情民意的作用。一方面,读者认为"这是一个替我们说话"的版面;另一方面,这种"下情上达"也确实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比如,2006年2月17日,中宣部的新闻阅评指出,《中国青年报》2月7日刊登了两篇短文(《从"白昼点灯开会"看公共财政监管缺位》、《党政官员公款刊登"拜年广告"应予禁止》),都涉及我国公共财政监管缺位问题,值得思考和重视;2007年6月,团中央阅评专门就6月5日的"青年话题"发表意见:细读今天的"青年话题",感觉每篇稿件的内容都很不错,对匡正时弊、改善施政、发扬正气都有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
作为一个"草根"发言的版面,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理性的表达。有些时候,单纯就一个事件来看,某个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但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它就可能有失偏颇。此时,客观和理性,就显得尤其重要。而更多时候,民众的声音之所以和官方观点有所偏差,是因为彼此沟通得不够。那么,作为一个言论版面,有效促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和交流,当是已任。
在这方面,评论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官媒面对面"的讨论。
在中国,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在追求公平民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方面,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处于不同的立场,两者时常会有矛盾和冲突。媒体厌恶政府毫无理由的管制,政府愤怒于媒体不负责的报道和批评。于是,就有了一些地方对媒体报道的种种限制,有了致力于改善双方关系的"舆论监督奖"。在国家特定的环境中,对于一个正在走向开放与民主的社会而言,官媒到底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评论部在版面上展开"官媒面对面"的讨论,希望对此进行有益探讨。
讨论邀请了环保总局副局长、教育部、公安部等部委的新闻发言人、新闻媒体的老总或资深的编辑记者、从事新闻教学研究的学者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新时期官媒关系中的情况和问题见诸报端,加以辨析和讨论,办求促成官媒双方相互沟通,彼此协作,求同存异,携手合作。二个多月的时间,共发表讨论文章15篇,一批部局级官员首次以署名文章的方式,集体参与讨论。
就像一枚"重磅炸弹",讨论在业界和读者中引发重大反响。仅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的《让媒体说话,天塌不下来》一文,就被130多家媒体转载,讨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中宣部专门为此发表阅评,称赞"这些讨论文章观点直白坦诚……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发表见解,相互沟通的平台,把问题摆上桌面加以剖析和辩论,不失为一种广开言路,助推民主建设的举措。"在"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同时,评论部还开始反思媒体本身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良知。为此,专门发表《媒体不能在眼球大战中丧失操守》、《看谁更低俗:收视率指挥棒下的畸形竞争》、《汉阴血案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反思》等一系文章,对一些媒体的恶俗和不负责进行批评,反思媒体的责任和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