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寒假丨关键词:炸馃子!
祥龙辞岁,金蛇纳福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中国年里的非遗风俗
时光深处的文化记忆
在这特殊的节日里
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新春佳节书写着属于它们的精彩篇章
在山东省日照市的莒县,我校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青年教师楚国帅老师的博士之家成了家乡的文化焦点。当地文旅局联合摄影家协会一同走进她的家中,将镜头对准了极具当地特色的传统年俗——“炸馃子”。楚老师不仅身兼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等多重身份,还多年深耕于文化遗产专业教学领域,专心致力于文化生态保护、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翻花子”,因成品形状如同绽放的花朵一般,故而得名。它还有个广为人知的名字——炸馃子,是莒地百姓过年时必不可少的节事美食之一。翻花子的制作流程包含鸡蛋和面、揉面、擀皮、切模、编花、风凉、熬油、上锅等多个精细环节,且其制作过程中的技巧门道极多。就拿和面来说,添加糖和鸡蛋等副料时,用量必须精准拿捏,多了少了都会改变面团特性;面团软硬程度要恰到好处,否则后续工序难以顺利开展;揉面手法是否娴熟、揉面时长是否合适,直接影响面团的筋道程度;花模切刻的宽窄厚薄,决定了成品的造型美观与否;锅油温度的高低以及炸制火候的把握,更是关乎翻花子最终能否呈现出金黄酥脆的完美口感。这诸多关键环节,大多依靠莒地百姓祖祖辈辈经验的日积月累,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才得以传承至今。

在此次采访过程中,楚老师和她的家人向众人介绍了莒地别具一格的特色年俗生活,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炸馃子”的精湛技艺。从一开始精心筹备食材时的精细步骤,诸如对鸡蛋、面粉等原料的精挑细选,到和面时对糖、鸡蛋等副料用量的精准把控,再到揉面时手法与时长的巧妙拿捏,以及后续炸制过程中对火候的极致掌控,油温的细微调整,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无一不是对先辈传承下来的技艺精髓的精准呈现。在那烟火袅袅升腾而起的瞬间,馥郁浓厚的年味扑面而来,肆意弥漫在四周。与此同时,现场的记录人员也捕捉到了这些精彩瞬间,为非遗技艺在当代的传承与后续发展留存下了无比珍贵的影像资料,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且鲜活地诠释了民俗文化那独具一格的迷人魅力。

炸馃子已成为中国传统的春节面食点心,代表的不仅是美食,更重要的是一种习俗的传承,也是亲情温情的纽带,更营造出欢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一块块金灿灿的馃子,咬上一口,满是家人欢聚一堂的温暖与甜蜜,唤醒味蕾深处的记忆,让这一年中的不顺心事儿都在这一刻化作满心的踏实与满足,增添了几分地道而浓郁的年味,每一口品尝,都蕴含着对新年的欢愉与回味。那一刻,方体会到年味原来就是许多人心心念念的一口“好滋味”。